查看原文
其他

实验课中的立德树人 | 汤彬:实践育人,润物无声

汤彬 清华大学本科教学 2022-07-15

推进课程思政建设,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,并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、能力培养、知识传授“三位一体”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。然而,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“课程”加“思政”,而是课程当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,努力实现二者的水乳交融,做到“如盐化水”、润物无声。

长期以来,我校教师围绕“三位一体”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,涌现出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成果。为此,清华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“同行锦囊”3分钟音频课,陆续分享各类课程开展“课程思政”工作的具体经验与做法,力求“劳模可复制”,引领“同向”与“同行”。



实验课中的立德树人

汤彬:实践育人,润物无声



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


汤彬老师



大家好,我是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的汤彬,我承担的是本科生的“个性化3D设计与实现”课程。以下是我的同行锦囊:


“如何有效达到实践课程的预期教学目标?”这是我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的出发点。


对于一门实践类课程,如何做到“做中学”,在实践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学生能力的培养,价值的塑造,是一件颇具挑战的事情。课程以各类3D打印技术实践教学为切入点,引导同学们完成从产品的设计、建模、制作、装配到调试的全过程,并从中体验跨学科团队协作的乐趣,并对科技、环保和社会的联动进行深入思考。


为此,我将现场教学示范、学生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创新相结合来展开教学: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讲解教学示范内容,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;提出若干实践项目供学生选择,便于学生将兴趣和求知进行更好的结合;提供从设计到调试的全方位指导,让学生团队能够积极的进行创新实践。


此外,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贯穿我的课程教学全过程。坚持开展课程的期初、期中和期末课程调查问卷,全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;充分利用微信媒介,建立包含全体学生、团队组长和团队小组的师生交互三级体系,及时处理不同学生的问题,实时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帮助;采取师生担任团队协作创新的评委和组内组员互评环节等,以上措施有助于实现“从游”和“朋辈学习”的良好氛围。


实践类课程主要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来完成。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,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人文关怀,有助于学生开展创造性、创新型劳动。在“润物细无声”中实现学生的价值塑造,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!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